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已变得越来越扭曲。非银行金融科技公司表现得像银行,而银行则试图表现得像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通常从名称中去掉 "银行 "一词)。这种混淆引发了一场关于非银行使用的术语的重要辩论,包括其业务名称以及传统上由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存款生息。这场讨论的核心不仅仅是语义问题,而是消费者保护和旨在保护消费者的监管框架。
条款背后的风险
银行 "一词是一个受管制的术语,只有持有银行执照的金融机构才能使用。这是银行业监管机构规定的,甚至域名注册商和商标注册商也强制执行。非银行不能在名称中使用 "银行 "一词,只能使用 "银行业务 "等术语。当消费者听说他们的 "存款 "可以赚取 "利息 "时,他们会产生一系列的期望,这些期望是他们一生的经验所形成的,即使是间接的银行监管经验。这些术语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安全和保护,并以旨在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众多规则和法规为基础。然而,非银行实体从本质上讲,是在这些银行监管之外运作的。因此,他们对银行术语的使用可能会在所提供产品的性质以及随之而来的保护(或缺乏保护)方面误导消费者。因此,非银行使用受监管的银行术语是违法的。
摄氏和奖励案例
Celsius Network 是一家率先使用"奖励 "一词代替利息的公司,它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故事。通过避开传统的银行术语,Celsius 将自己定位为能够提供银行服务,而不是一家真正的银行(有执照、受监管的银行)。这一策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多次违反监管规定而被处以高达 46 亿美元 的巨额罚款,这是在该公司因无法向客户提供其存款和抵押品(因为这两样东西都被 Celsius 重新抵押给了锁定期更长的投资项目)而申请破产后实施的。这个例子凸显了以更柔和、监管更宽松的术语重塑传统银行功能背后隐藏的潜在危险。而且,Celsius 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其他公司,如 BlockFi、Gemini、Coinbase、Genesis 和其他公司,都在没有监管许可的情况下提供基于利率的 "奖励",它们(除其他公司外)不是被罚款,就是不得不终止或修改其奖励计划。
国际影响
使用银行术语的影响超出了美国公司的范围。Nexo 等非美国实体也因类似的错误做法面临罚款和监管行动,最终导致它们退出美国等消费者保护法严格的市场。这种模式给消费者和监管机构都敲响了警钟。如果一家非银行愿意在一个领域蔑视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法律,那么它们还可能在哪些方面走弯路?更重要的是,当消费者的资金委托给这些机构时,其安全性如何?
呼吁明确和谨慎
创新金融产品的诱惑不应使消费者忽视这些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当这些产品是由故意规避为保护公众而建立的监管框架的实体提供时。这种情况需要采取双重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使用误导性术语的非银行机构的监管审查,二是提高消费者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在与这些机构接触时会失去哪些保护。如果一种产品感觉像传统的银行产品,但却使用了银行不使用的术语,那就要小心了。例如,当你存入资金时,公司却说你是在放贷,这就是一个警示。
底线
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清晰、诚实的沟通和严格的合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消费者理应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签署的合同内容,包括所涉及的风险。同样,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必须对其使用的条款及其影响负责。只有通过透明度、合理监管和消费者教育,才能保持创新和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平衡。
在驾驭这一复杂领域时,消费者、监管机构和金融实体都必须保持警惕。金融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创新,还取决于服务对象的信任和安全。
[gb]